第(3/3)页 姜泫刚进这场地,离杏坛还有四五十步远,那坛上的士子讲的是《易》,滔滔不绝,不似有意提声高喊,整个圆形场地内却都能听得一清二楚,不得不令人啧啧称奇。 史阿来过几次,早先便知道这番情景,谁人都说此地人杰地灵,有先贤护佑,但想来神鬼玄妙之说不足信,只是史阿并不明白其中的原理,便说到:“这杏坛甚是奇异,无论站在何处,听那坛上之人辩讲,都是真真切切、一般无二。” 姜泫环顾了一下四周,见除了留有四条通道进出口,剩下的都是整齐光滑的高墙。这便明白了:高墙呈圆形,暗合了声学的传音原理。围墙由磨砖对缝砌成,光滑平整,弧度过度柔和,有利于声波的规则折射。加之围墙上端覆盖着琉璃瓦使声波不至于散漫地消失,更造成了回音壁的回音效果。 姜泫大为惊讶,不想这个世界、这个时代,便有能工巧匠能利用自然规律建造出如此奇作!惊叹过后,便说道:“这高墙环绕,有拢音之效,故而声不如易之大,也可让墙内学子听清。” “啊?”荆纬说道:“姜君又拿我说笑,却是与我何干?” 三人低声谈笑几句,便寻了一处空地坐下听讲。刚好,那名讲《易》的士子与几人对答辩难一番,颇有所得,便下坛去了。又有一名年轻的太学生登坛,开了讲题。依照惯例,这太学生先自我介绍:“在下太学生济阴董访,字公义,近日研读《尚书》,其中便有四篇,颇有所感……”之后便是侃侃而谈,其所见颇有独到之处,引得台下不少士子称赞。 一番长篇大论之后,坛下却有一人站了起来,朗声问道:“坛上可是公仁之弟董公义?”姜泫和史阿望去,说话之人,不到三旬,五绺长髯,丰神俊朗。 董访时揖作礼,说道:“正是在下,先生可识得家兄?”董访在家行二,还有一个兄长董昭(字公仁),二人出自济阴董氏。 那长髯士子点了点头,登上杏坛,圈揖说道:“确是识得,在下广陵陈琳,字孔璋,见过公义与诸位先生、同学。” “原来是文章通达孔璋兄,却不知孔璋兄登坛,可是有何指教?”后上坛之人便是徐州广陵人陈琳,颇具文才,素有才名。 “公义谬赞了,指教却是不敢,”陈琳回答道:“公义所注《尚书》四篇,却有一篇为伪作。可惜啊,可惜!”语气颇为惋惜,似乎是指董访有一些功夫白下了。 此言一出,坛下哗然。昔日秦始皇焚书坑儒,又因周汉之际屡经战乱,《尚书》多散失。孝文皇帝时,故秦博士伏胜,整理编撰《尚书》二十九篇,书为隶书,是为《今文尚书》。后孝景皇帝子鲁王扩建王宫,侵占孔子旧居,于孔子旧居屋壁中发现暗藏的《礼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孝经》、《尚书》等简书,为篆文书写,其中《尚书》二十九篇,乃是昔年孔子十二世孙孔安国以伏胜所传校定,后来多有扩增,共计《古文尚书》五十九篇。 时人虽多崇今文,然而也将《古文尚书》中的篇目视为真作。董访所言,乃是选出了《古文尚书》中未收入《今文尚书》或与《今文尚书》有异的四个篇目,阐述了一番见解,却没想到有一篇直接被陈琳否定为伪作,当下心中大急,问道:“却是何篇?” 陈琳笑了笑,捋了捋长须,悠然说道:“年前,康成先生所鉴,《咸有一德》,乃是时人伪作。” 董访到底年轻,压不住气,急忙反驳道:“《古文尚书》五十九篇流传已久,或有谬误,但也绝非通篇伪作。再,太史公所著《殷本纪》,便有‘帝太甲元年,伊尹作伊训,作肆命,作徂后。’此句便指《咸有一德》,如何会是伪作?” 第(3/3)页